本报记者 赖书闻恒瑞盈
“323天!”不久前,记者在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一期主控室的大屏幕上看到,装置连续运行天数刷新至323天,打破了该装置自1996年投产以来的历史纪录。更令行业瞩目的是,这套装置已平稳运行近30年。
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一部副总经理黄卫星表示:“这说明我们之前所有的技术攻关和瓶颈消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”他回忆道,上世纪90年代,国内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,一旦发生故障,不仅维修费用高昂,还受到外方的严格使用限制。
1994年,刚走出校园的黄卫星被分配到化肥一期工艺班组,面对这些处处受制的“铁疙瘩”,如何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,成为他和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。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”他说。
为了节约维修成本恒瑞盈,黄卫星和同事们反复对装置进行摸索和调试。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直到去年才得以解决。“原来的连锁报警保护装置只有一个报警阈值,无论问题大小,一旦触发就会停机,很多其实根本不需要停的时候被迫停下了。”黄卫星解释道,“每次停车都会带来巨大损失。”
化肥一部副总经理杨嵎森补充说:“单一信号点导致装置过于敏感,极易误停,严重影响长周期运行。而且原厂设计的联锁在位置、设计值等方面存在问题,原厂不提供改造支持,我们只能依靠自身经验,通过逻辑分析自主增加监测点,提升系统判断准确性。”
如何在保障稳定运行的同时,避免个别探头误动引发非计划停车,成为班组亟须解决的难题。经过不懈努力,团队梳理出200多条连锁逻辑,并于去年完成系统性改造。“国外技术封锁导致原有保护机制不够完善。”杨嵎森说,“现在我们将连锁机制优化得更全面,装置也开得更稳定了。”
改造后,团队新增了三道保护连锁,实现“双信号同时触发才跳车”的可靠控制,大幅降低了误停风险。
类似的成果在该企业并非个例。2021年,该公司合成氨装置实现连续运行629天,创下同类装置在中国长周期运行的新纪录。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二部尿素现场指导任华锋介绍:“该装置年设计产能为80万吨,但我们那一年实际生产了91万吨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”
这一成绩离不开任华锋所在班组对115项管控措施的严格执行。“每一个细节——甚至杂草油污、跑冒滴漏,都必须有人关注和处理。我们定期针对115种突发情况开展演练。”他说。
他们的坚持与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,更融入了日常的细致维护和精益管理。装置稳定运行的背后,是每一位工人日复一日的精心操作与默默付出。
黄卫星和同事深知,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。因此,他们始终保持匠心,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,并不断总结经验、优化操作流程。
正是有这样一群敬业奉献的一线工作者,富岛公司化肥一期装置才能不断刷新长周期运行纪录。化肥一部总经理严军开自豪地说:“很多专家来我们这儿参观后评价,第一没有异味,第二环境清洁,第三整个装置无跑冒滴漏恒瑞盈,保温完好、设备状态优良——整体形象非常到位。”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